我最喜歡的詩:蔽月山房

816   熊

「山近月遠覺月小,便道此山大於月。若人有眼大如天,當見山高月更闊。」──王陽明‧蔽月山房。

相信夜晚到過野外露營或賞景的人都知道,明明是月亮比山大,卻因為山離自己近,月亮離自己遠,我們產生一種錯覺:山比月亮高大。可是,如果有人的眼睛像天空那樣廣大,或是站在宇宙更高處往下看,那麼將會發現,眼前的山雖然高大,月亮可比山更高大呢!

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,有別於大部分古詩所描述的亡國之恨;鬱鬱不得志而歸隱山林;訴不盡的相思之情或淒美浪漫的愛情,這首詩充滿了比較性的思考,頗有科學批判的精神。在科學昌明的現代,山大或是月大?大小遠近的相對關係難不倒從小就受科學洗禮的我們,但這首詩卻是距今四、五百年前,明朝的王陽明,在十歲左右就寫下的。他提示我們,看人看事不要受制於目前所處的情境,也不要囿於一己之見;而要站在更高遠,更開闊之境地觀照萬物,才不會被眼前所蒙蔽,才有超拔的見識。理學家的詩不脫哲學的思考,因而具有普世價值,和宋詩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王陽明,字守仁,是明代有名的理學家,他建立的「陽明學派」,為中國思想開創了新的局面。他從小就聰明過人,從他十歲就寫下的這首詩,可以看出他不同凡響的思辨精神。其實,在待人接物上,我們何嘗不是常常犯了「山近月遠覺月小,便道此山大於月」的毛病?我們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,以為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,有限的視野讓我們陷入了以偏概全的偏見而不自知,自然就難窺全貌而錯誤百出了。

我們的心胸,如果能像天一樣開闊,自然就不會被既定的成見束縛,也不會魯莽的下判斷,需知眼見尚不能為憑,何況囿於成見和範疇,又怎有「放諸四海而皆準」的識見呢?對各種情況都要明察秋毫,站在高度看事辨理、仔細思考,不管讀書或做事,都要如王安石所言:「不畏浮雲遮望眼,只緣身在最高層。」的層次,因而也使我體會更上層樓,方有窮盡千里目的可能。

本篇發表於 98級學生作品, 蘭雅青春期----學生作品合輯, 古典詩文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2 Responses to 我最喜歡的詩:蔽月山房

  1. 80922 碧心 說道:

    厲害
    王陽明這等
    大人物的資料查得如此詳細

    初次見到這個人名
    是上學期的時候
    正當我在讀余秋雨的書時
    我自今仍不了解王陽明呢

  2. Emily 說道:

    熊熊闡釋得極佳,特別文末引用王安石的詩句,讓老師想起一樁往事。當年前清華大學的校長沈君山為告誡他的圍棋弟子,曾寫了封公開信給徒弟,標題用的正是王安石這詩,只不過他卻略微改了一下,轉為叮嚀與提醒。

    王安石原詩為:

    「飛來山上千尋塔,聞說雞鳴見日升。不畏浮雲遮望眼,只緣身在最高層。」(登飛來峰)

    古制八尺是一尋,千尋塔是極言塔高。「聞說」,就是「聽說」。
    作者說: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,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,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。第三、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,站得高自然看得遠,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餘,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。

    沈君山常將後兩句改為:莫因身在最高層,遂教浮雲遮望眼。
    用來送給特別聰明、特別漂亮,或者特別有權勢的朋友:提醒:不要因為自己高高在上,便讓浮雲遮住了眼—–因此,看不清腳下的真實世界是什麼了。簡單說就是被眼前的成就沖昏頭反而迷失了!

    (沈君山:莫教浮雲遮望眼http://thinkingofnielsen.blogspot.com/2008/06/blog-post_09.html

發表留言